一锤一錾!遵化“非遗”手艺人的“守正”与“破圈”
发布时间: 2025-08-18 10:11:07
叮叮当当 —— 马兰峪镇的手工坊里,錾刀敲在银坯上的脆响此起彼伏,锤声与光影交织成流动的韵律。非遗“守艺人”石健正低着头在工作台前忙活,手里的錾头一上一下,银片上 “鱼戏荷间” 的图案渐渐清晰起来:一凿下去,荷花的纹路顺着凿痕舒展开,游鱼的鳞片随着锤声慢慢有了光泽。这声响,石健打小就听熟了。他出生在银器世家,童年就泡在祖传的银壶手艺里。家里代代相传的锻打口诀、几十道得沉下心做上十几个小时的工序,早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。就像现在手里的 “鱼戏荷间”,单是让花叶和游鱼有灵气,就得靠錾刻工艺一锤一凿慢慢磨。“值钱的不是金银,是手艺里的传承”,这话他常挂在嘴边,也是对 “慢工出细活” 最实在的坚持。凭着这份打心底里的敬畏,石健2012年开了银壶工作室,2015年又建了纯银工艺制品厂。每件作品必经纯手工精雕细琢,不仅在市场上攒下好口碑,更在各类赛事中屡获 “民间杰出工匠”“百匠名师” 等称号。二十年来,石健一直钻研满族金银器手艺,从家里传下来的银壶技艺里学东西,将 “慢工出细活” 的匠心刻进每道工序。一件小小的金银器,要经几十道工序、耗数十小时才能绽放光彩。“鱼戏荷间” 便是如此,一个多月里,指尖的力度、錾头的角度差之毫厘,荷花的娇柔、游鱼的灵动便会失了神韵。这份对极致的追求,考验着艺人的耐心,更藏着手艺传承最厚重的底色。“贵的是手艺,是前辈们的传承”,石健总在錾刻的间隙对徒弟说,也总在一锤一凿中,把金银器的美与魂续下去。但传承从不止于复刻。在石健的工坊里,老手艺正长出新模样:大漆的温润裹住银边,让金属的冷冽多了几分草木的柔和;花丝的精巧缠上银身,像给器物缀了层流动的光;玉石的剔透、贴金的华彩点缀其间,更让传统银器有了层次分明的灵韵。他还把目光投向当下生活,小巧的银质茶具则弧度贴合掌心,正好适配当代茶席的雅致。直播间里,石健常举着半成品给网友看:“你瞧这錾痕,每一笔都藏着劲儿”,镜头里流转的光泽与巧思,让这门非遗手艺借数字渠道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。“传承好老手艺,更要不断创新”,石健带的徒弟里,有学设计的年轻人,也有本地手艺人。新鲜血液的注入,让传统技艺有了更蓬勃的可能,而这一切,都生长在马兰峪深厚的产业生态里。三百年间,当年为皇家制器的技艺在民间生根发芽,如今已育出100余家加工企业、30余家展厅,年加工白银150—200吨,3000多人实现 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以石健为代表的匠人,正带着这份历史积淀,让古老的金银器技艺在坚守中创新,在创新中传承,真正让非遗 “活起来”,让工艺 “传下去”。石健,1991 年生于河北遵化,系遵化石氏御品金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获“民间杰出工匠”、“百匠名师”等称号,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。
出身银器世家,自幼受技艺熏陶,毕业后专注银器工艺,在传承中创新。其纯手工银壶工序繁、做工精,兼具民族特色与创意,广受认可并多次获奖。
创作融合自然与传统文化,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,作品获国内外认可,多次参与国际交流,助力弘扬传统文化,个人亦获多项荣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