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遵化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走进遵化 > 古今名人

千年遵化 礼仪人物——徐宪章

发布时间: 2023-12-18 10:07:43

编者按:

 “遵循孔孟之道,教化黎民百姓”,遵化由此得名。作为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,遵化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“崇德尚礼、明德惟馨”的先贤。他们行止有礼、言谈有仪,尽显礼仪魅力,为我们知礼、懂礼、践礼、行礼树立了榜样和标杆。

为积极响应市委加快建设“礼仪遵化”的号召,按照市委部署,市政协对遵化千年以来的礼仪人物进行重点挖掘整理,编写了《礼仪遵化——千年遵化礼仪人物》一书。从今天起,小葵花将推出“礼仪遵化人物故事”专栏,对书中收录的我市千年以来礼仪人物故事逐一进行展播,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,引导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,积极投身“法治遵化、礼仪遵化、大美遵化、崛起遵化”建设。

今天和大家分享《设义塾广成寒士 出积粟安度饥荒——徐宪章》。


徐宪章,字斌斋,清代遵化马家峪村人(今党峪镇上马家峪村),生性慷慨,忠厚传家,以培植后学为志事。设义塾,请名师主讲,使贫士不致废学。


设义塾广成寒士 出积粟安度饥荒
徐宪章从小聪明伶俐,文武双修,是个全才。文的方面,他饱读诗书,经史子集,无不精通,以增贡生身份进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(增贡属于例贡,增贡生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出身,由增生通过报捐的方式取得贡生资格,然后可以通过殿试获得进士头衔);武的方面,他技压群雄,成为武庠生。本来这样的人才一定会有一个大好的前程,但徐宪章却无意仕途,务于耕读,居家教子,以培养后生为自己的毕生目标。
一天,徐宪章正在书房读书,突然下人来报,说是一个远房亲戚来访。徐宪章吩咐把人带到正厅。刚到大厅,就见一女子急步上前,扑通一下跪在地上,还不忘转头喊后边的一个小男孩:“三儿,快过来给舅姥爷磕头!”小孩子跑过来,跪倒磕头。这把徐宪章吓了一跳,连忙说道:“先起来说话!”
“您得先答应我,要不我就一直跪着!”女子死活就是不起来。
“既然管我叫舅姥爷,那就是一家嘛。在舅姥爷这里没有跪着说话的规矩,头已经磕完了,就都站起来吧!”
女子站起身来,却要小孩子一直跪着。问起原因,才知道女子是二姑家妹妹的女儿,出嫁后生了三个儿子,跪着的是小三,从小聪明,就喜欢到村里学堂的窗外听先生讲书,家里问他是不是想读书,他就闭着嘴巴不言声,却在睡梦中喊着“我要读书!”但家里张嘴吃饭的人太多,哪有钱供孩子读书啊。早就听说徐宪章文武全才,正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读书,想要央求舅舅也能让自己的孩子跟着一起学习。
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,徐宪章扶起小孩子,低头问他:“读书很苦的,你确定想跟我读书吗?读不好可是要用戒尺打的!”
小孩子仰着头,眼睛里充满亮光:“读书不苦,书读好了可以做大官,帮助更多读不起书的孩子!”
徐宪章摸着孩子的头笑了:“好,志向远大!”然后对女子说:“你们先回去,过半月你再把孩子送过来,记住到时候吃住就在这里了。”
母子二人千恩万谢,离开了。徐宪章叫来管家,让他去镇上贴出告示,就说徐宪章要开办义塾,那些亲戚朋友的子弟,交不交得起学费,只要是喜欢读书、一心向学的都可以到义塾学习。一时间寒门学子蜂拥而至,向学之风大行,远近的寒士大多在徐宪章的教导下成就了自己的人生。
光绪初年,遵化遭遇了史上最大的饥荒,一时民不聊生,饥民流离失所,四处逃难。官府开仓济民,但无奈饥民太多了,杯水车薪,无济于事。
这日,徐宪章请来乡里所有的大户,聚在一起商量赈济大事。大厅之上人头攒动,嘈杂一片。
“大家安静,”徐宪章起身三击掌,压下所有的声音,“我们好好商量一下!”
“赈济灾民,这本来是官府的职责!”
“对呀,饿死了那么多人,官府干什么去了!”大家七嘴八舌,大厅里又乱成一片。
“大家听我说,州城我已经去过,知州我也见过,官府已经竭尽全力,官仓已经完全放空,现在真的需要我们站出来了。百姓受灾,官府尽力,我辈有责啊!”徐宪章再次起身说话。
“每天看着那么多人饿死,我们心里也难受。赈灾可以,总得有个领头的,你捐我们就捐,你捐多少我们就捐多少!”一个乡绅站出来,大义凛然地说道。
“此话当真?”徐宪章凝神问道。
“我们决不食言!”那人回头看看所有人,转头坚定地说道。
“我捐五百担!”徐宪章淡然一笑。
“五百担?”大家伙面面相觑,都倒吸一口凉气。
“对,就是五百担,明天到位!”徐宪章说得斩钉截铁。
大家一阵交头接耳后,有人举手说道:“我捐二百担!”
“我捐一百担!”
“我捐五十担!”
“五十担你还有脸喊,你看人家徐宪章老爷,五百担啊!”有人揶揄道。
“我怎么能和徐宪章老爷比啊!那我再捐五十担,总数一百担!”这人忙改口道。
“这还差不多,见贤思齐,我们都得向徐宪章老爷看齐!”
最终徐宪章被大家推举出来,主持赈济大事。在他的主持号召下,更多的人参加到捐款捐物的行列中来,贫民得以生活者不计其数。通过此次赈灾,徐宪章成为乡里的表率,德高望重,平日乡民有矛盾,双方都会同意找徐宪章老爷决断。
徐宪章平时救人之难,济人之急,帮人无数。凡是徐家债务,只要说明情况,说减就减,能免则免,有时候甚至自家的生活都受到影响,他从来没有计较过。对于乡里乡亲遇到耕作上的难事,他都伸手帮助解决。
徐宪章74岁那年无疾而终,出殡之日,四方前来吊唁为老先生送行的不下万人,可见他高尚品德感人至深。

1.jpg

《徐宪章传》——《遵化县志料·人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