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遵化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走进遵化 > 古今名人

千年遵化 礼仪人物——王钧

发布时间: 2023-12-21 09:33:45

编者按:

 “遵循孔孟之道,教化黎民百姓”,遵化由此得名。作为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,遵化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“崇德尚礼、明德惟馨”的先贤。他们行止有礼、言谈有仪,尽显礼仪魅力,为我们知礼、懂礼、践礼、行礼树立了榜样和标杆。

为积极响应市委加快建设“礼仪遵化”的号召,按照市委部署,市政协对遵化千年以来的礼仪人物进行重点挖掘整理,编写了《礼仪遵化——千年遵化礼仪人物》一书。从今天起,小葵花将推出“礼仪遵化人物故事”专栏,对书中收录的我市千年以来礼仪人物故事逐一进行展播,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,引导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,积极投身“法治遵化、礼仪遵化、大美遵化、崛起遵化”建设。

今天和大家分享《仁义之行人人赞 善真之举代代传——王钧》。


王钧,字平一,遵化城西擂鼓台村(今属天津市蓟州区)人。良善孝义,施粥赈饥,置书院,建义仓,凡善举无不乐观其成。




仁义之行人人赞 善真之举代代传

道光四年(1824年),民间流传:“嘉庆转道光,百姓吃糠”“道光道光,家家吃糠”。老百姓如此相传,可见道光年间,绝不是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的年景,而这大概也是天意吧——百姓遭殃,只能面对贫苦的生活。
遵化因建有清东陵,被看做“风水宝地”,历来很少有水旱蝗灾,仿佛所有天灾都会绕着遵化走,老百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感受最多的应该是风调雨顺的年景,应该是物阜民丰、安定和乐的幸福,应该是皇恩浩荡、龙气纵横的膜拜。可是,道光年间,遵化居然也水旱灾情严重,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,最终收获无几,百姓也三饥两饿,流离失所。每年春荒时节,不论城里乡下,要饭的、讨食的络绎不绝,老百姓大多陷入了生活的困顿,社会由此也极不稳定,偷窃之事、斗殴之举时有发生,甚而不时发生公然抢劫事件。
身逢天灾,相比之下生活较为宽裕的王钧看不得百姓饥渴难耐,更看不得孩子们流浪街头。
这天,他召集全家聚在一起,人齐坐下后,王钧开口说道:“大家伙也看到了,百姓生活的很不如意啊,看着他们盼着雨水,盼着秋收,而家中粮食则是有了这顿没下顿的,我心中实在难受呀!”
母亲接道:“是啊!老天爷开开眼吧!”
王钧站起身来:“母亲,特殊年份,光指望老天爷是断断不行的!天下那么大,老天爷也照顾不过来呀。我们可以等老天爷开眼,可是那些挨饿的百姓等不了了。”
他眉宇之间闪过一丝坚定,众人等待着王钧说出他的想法。
“设立粥棚,施粥赈饥。设置义仓,竭力救助!”
王钧义正辞严,双眼炯炯,似乎谁也阻挡不了他。
母亲这时刚要说什么,妻子张氏说道:“我同意!能帮百姓咱们就帮一把吧!”
母亲问王钧:“儿子,咱们并不是很富有,舍粥的事你真的想好了吗?”
王钧看着母亲说道:“母亲,您放心,那么多的百姓咱们不能不管不顾啊,大家生活都苦,咱们家能安稳吗?要是形成流民,恐怕不会有一家能……”
母亲若有所思地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。
说办就办,在王钧的主持、妻子张氏的带领下,全家人将一碗又一碗的白粥交到那些生活无以为继的百姓手中,而这种传递,更像是将一份爱心、一种信心传递了下去。
一碗碗的白粥,到底温暖了多少百姓的心啊!
当王钧将一碗白粥交到一个孩子手中时,一句“谢谢”从孩子口中虚弱但又不失清晰地说了出来,王钧的心颤动了好一会儿。
当天施粥结束回到家中,王钧在灯前和妻子说:“我还想设立义学,等饥荒过后,就操办义学的事,孩子们只有读书,才能知道圣人之道,才会懂得礼义廉耻呀!”
“我也是这样想的!可是母亲那里……”
“放心吧,我去说。无论如何我都会让孩子们读书的!”王钧的话又是同样的坚定。
王钧走进母亲的屋里:“母亲,今天一天累坏了吧。”
母亲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儿子,她知道儿子并不只是简单的问安,从儿子一进屋放光的两眼,就知道他一定有话要说。
“母亲,今天您也看到了,那么多的饥民,其中有那么多的孩子,看了真是让人心疼呀!”
王钧停了下,接着说:
“孩子是未来的希望,孩子懂礼义,知羞耻,这个社会才会稳定。母亲,等这次饥荒过去,我准备再把义学办起来,咱自己家族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,咱们也接收十里八村的孩子,只要孩子一心向学,咱们就给他们提供一个免费学习的地儿。”
母亲知道难以改变儿子的心意,于是抓住王钧的手,颤抖地说道:“孩子,我知道你的心思。可是你得想想家里上上下下,如果旱情持续不断,明年还是这个样子,我们这一大家子又该怎么办啊!”说着,母亲眼里充满了泪水。
王钧忙回复道:“母亲,您要相信我。我们所有人都会平安度过这天灾的!”
这时,妻子张氏拿着账本进了门,握住母亲的手说道:“母亲,我们早就盘算过了,您放心,就放手让他去干吧。他做的虽然不是什么大事,但也是一种义举呀。”
母亲听了儿媳的话不再说什么,只是对儿子说:“那你就去办吧!”
就这样,创办义学的事也提上了日程。
一段时日之后,饥荒终于过去,王钧的义学也创办了起来。义学的创办很顺利,当大家听说王钧要办义学,整个村庄都行动了起来,能出力的,能帮工的,能出钱物的,大家都不留余力地尽全力付出。当然无论是从选址、砖瓦的采买,还是兴建时的后勤供应,都是王钧夫妇付出最多,钱物也大多出自王家。
义学办成后,十里八村的孩子们络绎不绝来求学,一片繁荣。为此,当王钧被问到这样做值吗,他回答道:“值得啊,对得起祖宗,对得起仁义真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