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遵化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走进遵化 > 古今名人

千年遵化 礼仪人物——秦定基

发布时间: 2024-01-02 09:14:07

编者按:

 “遵循孔孟之道,教化黎民百姓”,遵化由此得名。作为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,遵化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“崇德尚礼、明德惟馨”的先贤。他们行止有礼、言谈有仪,尽显礼仪魅力,为我们知礼、懂礼、践礼、行礼树立了榜样和标杆。

为积极响应市委加快建设“礼仪遵化”的号召,按照市委部署,市政协对遵化千年以来的礼仪人物进行重点挖掘整理,编写了《礼仪遵化——千年遵化礼仪人物》一书。从今天起,小葵花将推出“礼仪遵化人物故事”专栏,对书中收录的我市千年以来礼仪人物故事逐一进行展播,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,引导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,积极投身“法治遵化、礼仪遵化、大美遵化、崛起遵化”建设。

今天和大家分享《慷慨解囊行大义 积善成德泽后人——秦定基》。


秦定基,清代遵化西梁子河村(今东新庄镇西梁子河村)人。居心长厚,乐善好施,济人为怀,乡民感其恩惠,慈善之举,不可胜数,为人称颂。


慷慨解囊行大义 积善成德泽后人


一天,秦定基去城里办事,走到半路上,忽然传来阵阵凄苦且悲恸的哭声。他循声而去,看见一对青年男女伏地痛哭,哭得悲痛欲绝。

这肝肠寸断的哭声令秦定基黯然神伤,便走上前去问道:“你们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?”

那男子见秦定基衣着俭朴,说道:“先生帮不了我们,又何必问呢?”

秦定基回应道:“你们怎么知道在下帮不了呢,你们将难处说出来吧,如果在下力所能及的话,一定会给予帮助。你们两人是兄妹,还是夫妻呢?”

男子抹了抹眼泪,说道:“在下雷鸣,这位是拙荆汤氏。今年田里的庄稼歉收,家里面养活一个人都很困难。为了让各自都有活路,只能将妻子卖给他人。今天就是我们夫妻在一起的最后一天,此后就要天各一方了。生离死别之际,怎么能不痛哭流涕 !”

秦定基听罢,问道:“你卖妻子得了多少钱?”

雷鸣答道:“十五两银子。

秦定基又问道:“你们夫妻既然不想分离,那为什么不将卖身换来的银子退回给买家呢?”

雷鸣叹道:“先生将此事想得太简单了。为了能填饱肚子,我们已经花了一些钱。如今我手头上的钱不够十五两,买家是不会作废契约的!”

秦定基说道:“不要悲伤,我手头上有十五两银子,这些钱能让你们夫妻俩不再分离,我再赠给你们一些柴、米,帮你们夫妻俩度过难关。”雷鸣夫妻见对方慷慨相助,感动不已,含着热泪跪在地上说 :“感谢您的救命之恩,大恩大德一辈子不会忘!”

又过了几年,乡里闹灾荒,这一年的灾情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严重,庄稼地里颗粒无收,看到这种情况,定基立马从各地收来米,回乡后原价出售。同时在自家门前增加粥铺,由原来的一个粥铺改成三个粥铺。

连续三个月,秦家一直免费施粥。但因旱灾,各地米价纷纷飞涨。这夜,东城米铺的刘掌柜和秦家的账房先生来见秦定基。掌柜说:“东家,你每日在家门前施粥,导致咱们的米铺已经很久没开张了,再这样下去,咱们这生意真做不了了!”

秦定基说道:“现在是饥荒之际,我们就不要想着挣钱了,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人救活就行了。至于那些富有之人,也来领粥,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”

听完秦定基的话,刘掌柜瞬间羞愧不已,低下头,不再说话。账房先生见此便说道:“可是老爷,我们已经连续几个月都只出不进了,你又高价从各地买米回来,无偿施粥,我们现在账上已经没有多少钱了,现在连伙计的工钱都已经发不出来了。”

听完这话,秦定基陷入两难境地,又想了好一会儿,便说道:“我明日召集我秦家之人,把各自的银两捐赠出来。一句话,粥还继续施,直到我无能为力为止,那样我就问心无愧了!”

“老爷,我知道您心善,可是,咱们现在不是救一个人或两个人,而是整个乡里的难民呢,况且最近有很多难民又从外地逃荒过来,见咱们家门口施粥,都不走了,就等着每日施粥喝。所以老爷,你听我一句劝吧,不要施粥了,或者减少施粥,不然最后我们也要成为难民了!”账房先生痛心疾首地说道。

听到这话,秦定基立刻说道:“不行,既不能停止施粥,也不能减少粥铺。你就按我说的去做,钱的事,我来想办法。”

第二天,秦定基就把秦家之人召集在一起,说:“我有件事想和你们商量一下。现在难民太多,我们每天施粥的开销太大,现在已经没有多少钱了。所以我想一下,大家能不能筹一点儿钱,继续从外面买米,这样我们就能继续救更多的人了!”

秦母说:“儿呀,你做的对,我支持你!”说完就进屋拿出来一个箱子,说道:“这是我多年的积蓄,你拿去吧,不够我们再想办法。”秦母的举动带动了家里所有的人,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钱,甚至连孩子都拿出自己的压岁钱。

这时,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噪动,秦定基把钱放好后便走了出去。一位逃亡至此的老妇人见秦定基走出来后,便大声叫道:“秦善人,你来评评理,你们这儿的粥也太稀了,天天这样吃,我们也受不了啊。你们秦家家大业大,能不能好人做到底,给我们做点儿干饭?我刚刚这么说了一句,你们家的伙计就生气了。”

秦定基走过来,看了眼老妇人碗里的粥后,和颜悦色地说:“大娘,这粥不稀了,现在正是饥荒之时,还请大娘谅解一下。至于我府上的伙计,刚刚对你态度不好,我替他向你赔不是!”

秦家伙夫听了,愤愤不平地端着饭锅出来说:“来,大家看看,我们自己家吃的粥是不是更稀,我们老爷心善,把家里所有钱都拿来施粥了,大家怎么还报怨粥稀!”

众人上前一看,心里都羞愧不已,纷纷指责那位老妇人,老妇人听后也羞愧地离开了。

此后,秦定基又施粥几个月,救活了无数百姓。

春天贷米、提供种子、冬天施粥,免费为穷人治病,年年如此,秦定基的善举不胜枚举,被乡里所称颂。

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,秦定基的子孙,传承祖风,做善事,行大义,并以文学著称。他的孙子秦澍春考中进士,多次担任学政,不仅为官廉洁,而且仁爱礼让。


3.jpg

光绪五年颁给秦氏家族诰命圣旨(今藏于遵化市文物管理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