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遵化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走进遵化 > 古今名人

千年遵化 礼仪人物——秦澍春

发布时间: 2024-01-04 09:56:43

编者按:

 “遵循孔孟之道,教化黎民百姓”,遵化由此得名。作为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,遵化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“崇德尚礼、明德惟馨”的先贤。他们行止有礼、言谈有仪,尽显礼仪魅力,为我们知礼、懂礼、践礼、行礼树立了榜样和标杆。

为积极响应市委加快建设“礼仪遵化”的号召,按照市委部署,市政协对遵化千年以来的礼仪人物进行重点挖掘整理,编写了《礼仪遵化——千年遵化礼仪人物》一书。从今天起,小葵花将推出“礼仪遵化人物故事”专栏,对书中收录的我市千年以来礼仪人物故事逐一进行展播,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,引导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,积极投身“法治遵化、礼仪遵化、大美遵化、崛起遵化”建设。

今天和大家分享《施仁布爱恤寒士 行让守礼传家风——秦澍春》。


秦澍春(1844-1893),清代遵化西梁子河村(今东新庄镇西梁子河村)人。同治三年(1864年)进士,历任广西、甘肃、山东学政。在任克己奉公,风清两袖,所至政声卓著。



施仁布爱恤寒士 行让守礼传家风

秦澍春,幼年丧父,在母亲张氏教诲下刻苦读书,一生为政清廉,口碑极好,为人处世深远地影响着后辈子孙。

1.jpg
秦澍春手札

仁爱为怀 义字当头

光绪五年(1879年),秦澍春出任广西学政。下车伊始,他就微服私访,了解民情。
这天他正缓步走在街上,人来人往中突然被站在街角的一人吸引住了。此人衣服破烂,前襟处刮开一个三角儿口子,旁边竖着两捆山柴,扁担也靠在一旁。人虽普通,但不同之处是手里拿着一本书,面色端庄,口中念念有词,眉宇间豁然有书生之气。
秦澍春身为学政,自然对好学之人大感兴趣,不禁走上前去,开口问道:“这位后生,敢问是卖山柴的么?”
那后生抬起头来,一双眼睛清澈明亮,说起话来彬彬有礼:“回您老人家话,正是如此。您需要的话,我可以帮您背到家里。”
“卖柴之资,将何以用?”
“用来参加乡试。父亲过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,眼看乡试时间将到,实在没钱缴纳考试费用,只好打些柴慢慢积攒。”
“可否攒足?”
“尚缺一半。”
“你有多少银子?”
“五两银子。”
“考试费用是多少?”
“八两纹银。”
“这么多?”
“是啊。就是因为考试的费用太高,我的同学有很多都非常优秀,因为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,只能放弃了,实在是太遗憾了!”
“那你认为多少银子你们能够承担?”
“如果降到二两就最好了,我的同学们就都能参加考试了!”
“好,那你就告诉你的同学,今年广西的考试费用就是二两纹银!”
“真的,太好了!可是,您是?”
“我叫秦澍春。”
“您是秦翰林?您是秦学政?!”
“正是本官。”
“太好了!我这就去告诉我的同学。”说完这个后生撒丫子就跑了。
“你的山柴!”
“不要了,我的钱够用了!”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回大人,我叫张建勋!”
秦澍春在广西任职时,体恤学生的艰难,裁减各种琐碎的费用,使得寒门子弟能够参加科举考试。其中张建勋、刘福姚不负所望,后来都考中了状元。
秦澍春一生曾三次出任学政,在任期间革除弊政,为大批寒门学子报效国家疏通了门路。


2.jpg
秦澍春书法楹联

为人礼让 名垂青史

秦澍春被人称为秦五爷,为什么获得这个称号呢?因为他的父亲秦士元共有六子,澍春排行第五,后来做了高官,故而被尊称为秦五爷。光绪年间,他不仅是一位显赫的京官,还是一位著名的才子,深受慈禧赏识。别看秦澍春官职很高,但他一向重乡情,尊礼仪。
他从京城曾四次回西梁子河村探家,但每次回家都拒绝地方政府的隆重接待,从来没有衣锦还乡的仪式感,总是低调出行。每到村口,都会要求在很远的地方下车(轿)步行,随行人员以舟车劳顿为名劝他到家门口下轿,秦澍春说:“这里没有秦五爷,只有土生土长的秦家小五子,我没什么特殊的!”见到乡亲不分长幼,都一一问候,并施之以礼。秦澍春以礼敬乡亲,颇受乡亲称赞,同时教育了后代。
秦家早年住在牛角峪村,老宅子门前有几棵大槐树。当时,秦家亲门共有两支,明朝末年,一支迁往本县王各庄,另一支到西梁子河落了户。后来,王各庄那支的日子,越来越不好过,于是派人到牛角峪,想把老宅门前的大槐树卖掉。他大哥秦霁春觉得自己不好处理,就给在甘肃任学政的五弟秦澍春捎上一封信,想借助为官的秦澍春处理此事。而秦澍春一向不以官压人,不仗势欺人,主张息事宁人,因此,他没有正面回答,只借一件事例,打个比方,表明了自己的观点。他写道:“甘肃有一个叫聂红利的,他父亲在外做了多年的州县官,置下了大笔家产。族中有个哥哥与聂红利争家产,聂红利一气之下,把族中哥哥打了,他哥哥便告到巡抚那里。当时,由陈六州从中给调解中,让聂红利给他哥哥三千两银子,功名也没革。这个故事不是告诉我们应该礼让吗?况且我们本来就是同根生,是最亲的人,他们现在生活困难,想要卖树我们同意,除此之外,我们还应该给他们一些帮助,哥哥您说呢?”秦霁春看了五弟秦澍春的回信,明白了道理,妥善地处理了老宅前放槐树的争端。后来秦澍春又专门给王各庄家族写信询问,顺便寄了银票,解决了家族的困难,让整个秦氏家族更好地团结在一起。
秦澍春在兖州主持乡试时,疾病发作,但考场的考试没有停止。去世那天,众多的考生还都在场,考生们嚎啕大哭地走出来。灵车过济南,山东的十个府,两个大直隶州上千人聚集,用白缯做成伞,用墨在伞上写他的名字去参加吊唁,大街小巷一片白色,都是穿孝服的人。
按察使赵国华根据秦澍春的生前事迹为他撰写墓志铭,其铭曰:酿之厚,始其醷;筑之坚,始其埴。惟君之食前人力 , 归于其侧幽有式 , 千禩万䄍无终极。


3.jpg
秦仲文,秦澍春之孙(1896-1974)名裕,近现代著名山水画家、美术史论家、美术教育家。他的山水画宗法清初“四王”,上溯元代四家,兼擅墨竹,亦精书法。编著《中国绘画学史》一书,出版有《秦仲文作品选集》等。
附:
翰林院侍讲学士秦君墓志铭
清 赵国华 撰

君姓秦氏,讳澍春,字雨亭,直隶遵化州人。州境富山水,先世有隐君子讳鸿业者,自牛角峪迁梁子河,以力田崇俭为教。递传至君曾祖玉珍,祖定基,父士元,皆能务本保其家而为德于乡。既迭出藏粟振荒,活人无算。里䣊以长厚可风题君祖之门;而尝助赀完人鬻妻,则君之父也,后皆以君封祖奉政大夫、父中议大夫。君四兄一弟,六岁而孤。中议固诸生,韬匿未发。君负隽而起,年十五冠其黉,十八膺拔贡,二十一登贤书,三十一捷南宫,入词垣,三十三授编修,三十六视学广西,四十二视学甘肃,四十八视学山东。故事,视学之任,三岁一周而返之;衡文之役,亦三岁一校而简之。君三校三在选中,时以为荣。顾欿然自下,惟陨越之惧。静约寡营,宦无梯媒,而出入翰詹,阅清资殆徧,自中赞讲读洗马庶子至侍讲学士。行役则每怀靡及,暇则合户读书。尝谓人心不用则私生,图史文翰,舟车弗释。性无玩好,端重节俭。少日从人旅寓,或买歌为欢,避之不得,引被覆面,酣睡达晓。及在官,服御多三十年物,中衣必布。谓家人曰:虽补缀,无嫌也。每遇盛筵,退必叹曰:人生福命几何,似此未免逾分。以故轺车所至,有司不苦输送,竣事必先其所期。吏无强懦,士无登罢,皆德之。扃试辄自监,手有不假胥,目有不假隶。其去粤,众牓以冰壶玉镜,所识拔张建勋、刘福姚,后皆掇大魁。其在甘,恤士艰,裁琐费,得试明经者百余人。陇人言士子鼓舞自此始。其在东也,试四氏,有持贵人函关托所私,且以谓恒事。君暴诸堂皇,叱其伪而驱之,风轨肃然。比按兖州,疾作,试不辍。没之日,诸生犹在场,至号恸而出。丧过济南,十府二鉅州士千数,聚白缯为伞,墨其名大书以赴吊,黫缟垩衢巷。君生于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十四日。其科目官阶歴更咸丰、同治、光绪。以光绪十九年五月初六日卒,年五十。娶孟氏。子翼恩,郡学生;向恩;祖恩;孙莱荣。翼恩将扶丧归,于其年十一月初五日葬君于里西巅郊先阡之次。乃以状来泣而请曰:吾父之没,有未竟之志。吾祖母张八十六岁矣,势无能就养,吾父尝若不自伸。往者,吾四伯父石伤足,两股溃年余,凡涤䑌傅屑皆吾父手。一生孝友,遽委于地,不能无伤垂白之心,幸哀而铭之。以余习知君,又稔君家事也。独余闻世所称累叶含德而弗耀者众矣,其信然耶,其未必然耶?观于君之为人,子孙则乃不徒然也,是可铭已。
铭曰:酿之厚,始其醷;筑之坚,始其埴。惟君之食前人力,归于其侧幽有式,千禩万䄍无终极。


4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