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化旅游
当前位置:首页 > 遵化旅游 > 旅游商品

27年,菇香飘四海

发布时间: 2021-12-27 10:47:11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要坚持精准发力,立足特色资源,关注市场需求,发展优势产业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。”27年来,我市不断发展食用菌产业,从引进技术到国标制定者,从一个村13户种植到18个乡镇9000多户参与,从不足百万元产值到综合产值25亿元......遵化香菇成为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,成为富农增收的支柱产业,我市被评为“中国香菇之乡”“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”等荣誉称号。为更好地展示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历史沿革、技术服务、品牌打造等方方面面的成果,小葵花推出系列报道《小蘑菇 大产业》。今天刊发第一篇《27年,菇香飘四海》。

寒冬时节,在平安城镇平一村刘洪生的香菇大棚里,菌棒上一朵朵香菇长势喜人。冬日的村庄寒风阵阵,这里却透着红火的生机。刘洪生告诉小葵花,现在家里经营着8座香菇大棚,香菇品种有4个,近几年长势和产出都不错,每年收入都能达到70多万元。

刘洪生种植香菇已经20多年,是平安城镇也是遵化第一个香菇种植的发起人,从最初种植的担忧、徘徊,到现在的稳定、壮大。刘洪生不曾想到多年后,遵化会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,成为“中国香菇之乡”。

香菇是菌类中的“灵芝草”,素有“蘑菇皇后”之称。平安城镇位于我市西南端,土地肥沃、水源充足,是生产优质香菇的黄金区域。1994年,我市从江苏、浙江等省引进优良菌株,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、生产、应用,选育出适宜北方自然气候条件的中低温优良菌株。同年,平安城镇平一村13户农民共同出资30万元,建起了12个大棚,发展香菇种植,并实现了当年建棚、当年生产、当年回本。

吴俊祥就是这13户农民的其中之一,当时他也建起了2个香菇大棚。吴俊祥说:“当年种植香菇,真的是孤注一掷,加上当时的技术各方面条件都不充足,家人也都反对。但我就是看准香菇,觉得它能挣钱,而且我们这13户都信心非常足。”

在13名香菇种植带头人的引领下,这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香菇种植中。目前,平安城镇39个村有36个村常年从事香菇生产,香菇年产量达21万吨,产品远销到北京、天津等20多个省市区,年销售产值14.7亿元。

平安城镇副镇长曾会慧说:“平安城镇立足香菇产业优势,以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形式,拿出专项资金对购买设备、菌种等给予补贴,对接银行开展“惠农贷”“信用贷”等活动,激发农户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。”

随着平安城镇香菇产业的不断壮大,周边地区也开始借势发展。目前,东新庄镇、刘备寨乡的南川形成了千万棒规模区;新店子镇、团瓢庄乡等地形成了沿112国道百万棒发展区;西留村乡、汤泉乡、堡子店镇、石门镇等地形成了邦宽公路香菇生产示范线;西下营满族乡、侯家寨乡、小厂乡形成了沿长城香菇生产线。

1996年,河北省委、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农业产业化现场会,将“遵化香菇”南菇北移典型推向全省及黄河以北地区五省两个直辖市。
1997年,我市主持的第一个“北方日光温室袋料育花菇技术”科研课题项目通过省农业专家鉴定。
1999年,遵化鲜香菇被省农业厅、技术监督局、林业局等7部门联合评为河北省名优产品。
2001年,我市食用菌研究所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“全国食用菌先进科研单位”。
2006年,我市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,成功注册“宝伞”牌食用菌商标。

2008年,我市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“中国香菇之乡”。

2009年,我市举办为期2天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,进一步拉动食用菌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开发。

2010年,我市“全国食用菌生产加工标准化示范区”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。

2012年,平安城镇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”。

2013年,“遵化香菇”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。

2017年,国家工商总局注册“遵化香菇”地理标志商标,是农业部审批通过的无公害农产品。

2019年,平安城镇入选“全国农业产业强镇”建设名单,全力打造省级龙头企业——众鑫食用菌产业园。

2020年,我市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。

纵观遵化香菇的发展历史,每一个前进的脚步,都凝结着遵化人的艰辛和汗水。市食用菌协会会长赵加蔷说:“遵化香菇产业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,如何转型升级、裂变发展是急需考虑的问题。需要从备料、装袋、灭菌、接种、培养、出菇、销售的全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分工,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化生产,以此提高香菇品质,带动菇农增产增收。”

小香菇、大产业。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,作为调整农业结构、发展现代农业,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,在原有香菇、白灵菇等传统品种的基础上,不断引进新技术、培植新品种、转化新成果,发展药菇、羊肚菌等新秀,保障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、多样化可持续发展。在资金、技术、配套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,实现了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发展。目前,全市有18个乡镇、100多个村、9000多户、6万多人从事食用菌产业化经营,温室菇棚12000座,栽培规模达到3亿棒,年产鲜菇30万吨,综合产值可达25亿元。全市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以良种繁育、工厂化制棒、规模化生产、食用菌深加工、市场销售、休闲观光等“六大龙头”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,食用菌产业真正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增长、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