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、全面展示遵化建市3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,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热情,大力弘扬“开放包容、务实尚法,爱党爱国、爱家乡爱人民”新时期遵化人文情怀,营造团结奋进、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,5月上旬,市委宣传部、市文联、市作家协会共同了开展“喜迎二十大、见证三十年、筑梦新时代”主题征文活动。活动得到了文艺工作者及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,现将来稿进行分期选登,以飨读者。
从书信到手机
作者:遵化市三中教师 王晓苏 三十年前,一纸通知书把我带到了陌生的城市。每日里思家心切,唯有书信,可以解忧。有一次跟爸爸妈妈谈起学校的生活,言语中有对拮据生活的不满,虽然没有明说,但女儿的心事儿妈妈最懂。大字不识几个的妈妈歪歪扭扭地写满两页信纸,中间还夹杂着拼音。信中有为母的无奈,也有努力生活的坚强,更有对我的殷殷嘱托:希望我以学习为主,努力学到本领,为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多年过去,信纸已经泛黄,可是当时那份盼信的焦灼,写信的认真,以及那份母女连心的记忆永生难忘。 九四年毕业后,初登讲台,第一节课就让我领教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。同事们都回家以后,我一个人在校园游荡,只想找个人倾诉心中的苦闷。那个时候电话还未普及,我任教的学校也没有电话。我喊住一个做值日晚走的学生,打听哪里有电话。他说,河对面的养鸡场有,镇里的邮局也有。对面的养鸡场需要过桥,大约两三里地,每次学校有什么事儿就去那里借电话。镇里的邮局有五六里地,但是这个时候下班了。虽然天快要黑了,我仍然决定去对面养鸡场试一试,到了那我硬着头皮,低声细语地说出我的恳求。对方看了我一眼,可能出于可怜我吧,同意给我用一下,但是不要太长时间,毕竟那个时候电话费很贵的。我感激地谢过他后拨通了我大学老师的电话,电话接通后我忍不住号啕大哭,向她诉说着工作中的委屈,老师在电话那头不断地安慰我,鼓励我调整心态,好好工作。十几分钟后,我挂了电话,心想估计借我电话用的人早该后悔不迭了吧?毕竟在当时电话费每分钟按元计费。 因为借用电话发生过很多尴尬与无奈,那时候常常想:如果我能有一部电话该多好啊!可是几千元的初装费对于刚上班的我来说是一大笔费用,何况加上月租、通话费用等也不是我一个普通工薪族能消费得起的。 就这样,又过了两年,家里终于花了近三千元初装费在家里安装了电话。 待到我婚后在城里安了家,因为和老家联系不方便,加上孩子即将出生。我们又一次办理了电话初装,这时费用已不到一千元。那一刻我们心里暗想:这算不算小康生活?! 很快到2003年左右,手机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,几乎人手一个,家里的电话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有什么事情,随时可以打手机,或者发短信,方便快捷。 如今,智能机普及。微信、快手、抖音等手机软件给人们带来了更方便、更快捷的体验。近两年,因为疫情原因,有时候回家看望老父老母不太方便,我抽空给父母也买了一部智能机,安装好微信。拿到家后孩子们手把手教他们使用。爸爸嘴里说着不学,学不会,仍然伸过脑袋看着。视频电话拨过去,他第一个把手机抄起来,镜头里看着我们,彼此满是关心与惦记…… 现在,我经常想:三十年的时间,我们的联系由书信到电话到手机,再到智能手机,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,但我相信,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,未来可期!
注:征文活动投稿邮箱:zhjs30@163.com,联系电话:6626724,662193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