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遵化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走进遵化 > 文体教育

“喜迎二十大、见证三十年、筑梦新时代”主题征文、摄影大赛作品选登

发布时间: 2022-06-20 08:48:45

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、全面展示遵化建市3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,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热情,大力弘扬“开放包容、务实尚法,爱党爱国、爱家乡爱人民”新时期遵化人文情怀,营造团结奋进、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,5月上旬,市委宣传部、市文联、市作家协会共同了开展“喜迎二十大、见证三十年、筑梦新时代”主题征文活动。活动得到了文艺工作者及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,现将来稿进行分期选登,以飨读者。



山花有幸记青碑


作者:若兰
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胜地,有朝遇见了,心便静下来,不再浮躁。山花烂漫的五月,我逐日而行,这一程,出城四十里,直奔沙石峪。

雨后,空气温润,汽车沿着新修的柏油路飞驰,清凌凌的气味在车窗间流动。城里的红桃秾李看得久,一路上,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路边不知名的山花上。它们簇簇丛丛,小小的、碎的颜色,仿佛时光的碎片,于夏的缝隙中流淌出来,真的让人想起一些久远的历史,沙石峪“土如珍珠水如油,漫山遍野大石头”的历史。待车子停在沙石峪陈列馆前的核桃树下,我再也不想离开。四下无人,老树娴静而立,子实丰盈,滴露含翠,将一份安稳和静好尽呈无遗。

心绪澄澈,久立树下,在红尘深处,与老树对望,像早已熟稔的旧友。轻声叩问:六十年代,那些可敬的劳动者,心如精卫,寒来暑往,开山填涧,取土造田。你,可曾看到?

风过,有淡香弥漫。不远处,素色的晚丁香,叶子嫩黄,花开如梦。去沙石峪陈列馆的石阶上沾了雨水,双脚触及处,湿滑。石缝间隐约可见青苔,颇有些苔绿不用扫的古趣。

陈列馆前面矗立着总理清癯的塑像,他曾两次来到沙石峪视察,称赞沙石峪人民是“当代活愚公”。此后,海内外各界人士纷至沓来。沙石峪接待了167个国家的包括4个国家元首、16国总理在内的3000多位国际友人。沙石峪人“当代愚公”形象享誉中外,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好山好水,因人而秀。“江山也要伟人扶,神化丹青即画图。”人文景观为这里的秀美河山增添了历史底蕴,更令人神往。

因雨,陈列馆并未开放。

从正面看 ,沙石峪陈列馆像一个山字,背面俯看构成一个土字,含义自然不言而喻。据说,当年,英雄的沙石峪人民面对恶劣环境,他们用大锤砸,用尖镐凿,用双手挖,硬是把满地青石板揭去一层。为了加厚土层,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提出“社员外出不空手,每人都要带点土”的口号。而且,人们到沙石峪村走亲戚,带点泥土来,就是最好的礼物。十几天时间,青石板上一亩田被垫起了二尺半,总计行程1万多公里,挑土4600多担。为激励后人,沙石峪村头立起一块石碑:“万里千担一亩田,青石板上创高产。”

抚摸着湿凉的石碑,脚踩坚实的土地,看满山吐翠,果树飘香,艾青那深情的诗句一下子跳了出来:“为什么我满含热泪,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。”

因为对泥土深沉的爱,老书记张贵顺留下遗嘱:“将骨灰安葬在一个不占耕地,不影响今后造地,又暖和向阳的地方。”在北山,离周恩来总理和国际友人栽的友谊树不远的地方,我瞻仰了“张贵顺之墓”。

依然是静,偶尔几声布谷凄清的叫声,将雨后的空气涂抹成了一段充满怀想的短文。墓碑的一侧,几株野花竞相开放,微苦的清香,让人想起自力更生,想起艰苦奋斗,想起天高云淡,想起寂寞辉煌。“死犹未肯输心志,贫亦岂能奈我何?”张贵顺——这位挑战贫困、挑战艰难,用如铁的脊梁挺起了燕赵腾飞希望的英雄,安睡在这里。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:

“这里安息着张贵顺同志。他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,更是名闻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;创造了“万里千担一亩田,青石板上创高产”为代表的人间奇迹。追随周恩来总理两次亲莅视察的步履,三次重新安排九岭山水,“当代愚公”成为飘扬华夏的一面旗帜。改造山区的成功探索,赢得五大洲参观访问的朋友如云。掌握改革开放之机遇,锐意进取,大开山门,让沙石峪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接轨。终将世(代)贫穷交还历(史),富裕昌盛扎根家乡。老支书八十五(七)岁病逝之前偿夙愿。托体故山阿,斯人众所怀。赞曰:

神话渺渺,创举弘弘,愚公事迹,日升月恒。

云天苍苍,尘海茫茫,贵顺遗风,山高水长。”

墓志铭没有记述他历任村党支部书记、东旧寨人民公社主任、遵化县委副书记,还当过一届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,是中国共产党第9届、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但这些都是真的。

战天斗地声犹在,一抔黄土掩风流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“愚公”,他活在世人的心中。

感念之情,天公亦为动容。雨复淅淅沥沥下了起来。朋友提议到村头的兄长家避雨。一进门,我便被累累的香白杏打了头。我还从没在杏树下亲手采摘过,便踮起脚尖,寻了最大最好最顺眼的一个摘下。“今年的杏熟的早呢,你们真是好口福!”闻讯而来的兄嫂一边忙活着让我们进屋,一边登高爬树,摘又大又黄的香白杏给我们吃。

一连吃了三个,我才细细打量这沙石峪的农家小院:绿树掩映,桃小杏黄,枣花簌簌,葡萄绕藤,雨雾的弥漫中,小院显得格外清幽。喜欢的不得了,冒雨去拍照,惹得兄嫂忙不迭地找伞,说:“如今的沙石峪早已成为一个绿色的生态村,家家都这样的!你是城里住惯了,新奇!”

与他们攀谈,儿女早已成家在城里上班,几次三番地接他们去,终是故土难离。大嫂说:“你看,如今咱用的是自来水,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蔬菜,享受的是不花钱的新鲜空气,条件比城里一点不差,住在这里,有啥不好?”

临行,朋友的兄嫂又去摘杏,找去年晾晒的柿子干给我们。我的手上、口袋里满满是盛放不下的笑容。沙石峪人,以他们的淳朴、善良厚待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,他们将愚公精神,传承发扬。

车回路转,风儿依然吹过车窗,吹过沙石峪的一草一木。山青花欲燃,果木含笑,它们在频频点头,我知道,他们是在向谁鞠躬致意……

注:征文活动投稿邮箱:zhjs30@163.com,联系电话:6626724,662193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