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城集中承载了坚韧自强的民族精神,是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。河北省境内长城资源丰富,是充分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区段。
近年来,新华社记者充分践行“四力”,站在长城之上瞰大地、瞰历史、瞰发展,用饱含思考、汗水与情感的作品,为呼吁社会关注古长城保护现状奔走,为长城沿线发生的伟大变革素描,为保护长城、弘扬长城精神的平凡人物讴歌。
在蜿蜒的长城之上,我认识了这样的一群人,他们生活在长城脚下,怀揣着守护家园的梦想,用脚步丈量着长城的长度、历史的厚度、文明的广度。他们多为普通农民,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,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。他们无畏山路险峻,无惧时光荏苒,用最普通的行动书写着最不普通的故事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长城保护员。
登上《人民日报》头版的“长城活地图”
2015年4月初,冀北山区乍暖还寒,我与分社同事来到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(因行政区划调整,现为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)拜访时年60岁的长城保护员张鹤珊。午饭后,老张便拉着我开始攀爬他口中的“野长城”。
所谓“野长城”,是指保留着长城最原始形态、当代未开发修缮的长城,大都地势险峻而人迹罕至。由于是第一次采访“野长城”,缺乏经验,我穿着一双皮鞋,背着30多斤的摄影包,便“很乐观”地跟着老张往山上走。在山路上老张轻车熟路,我却刚到半山腰就累得瘫坐在地上,后半程则是被他连拉带拽“拖”上了山。
张鹤珊走在董家口长城上(2015年4月9日摄)。
走到山桃花初绽的敌楼脚下,老张像打开了“话匣子”,边忙着手里的工作边给我讲述这段长城的历史,以及他与长城的点滴故事。
“你看这棵树,它长得不是位置,再长就把敌楼撑裂了,我得把它砍掉。”从老张的口中,我得知他从1978年开始守护长城,光胶鞋就穿坏了二百双,还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日记、札记。我和老张走了四五个敌楼的路程,一路上,他忙着堆砌散落的长城砖、检查长城墙体,我则忙于拍摄,不知不觉中,已到了日落时分。
张鹤珊在堆砌散落的长城砖(2015年4月9日摄)。
我将拍摄的图片与采访的细节整理成稿《河北:农民张鹤珊37载守护长城》,通过“图片故事”栏目播发,其中一张老张堆砌散落长城砖的图片,被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刊载。
8年来,我先后5次采访过老张,2021年见到他时,老张的工作方式有了变化:巡查长城时搞起了直播,向更多的人介绍长城文化。不变的,是他那黝黑的脸庞和略显佝偻的身躯,以及那长城之上永远健步如飞的身影。
策划:兰红光
统筹:费茂华、周大庆、刘金海
记者:牟宇
编辑:邓坚、费茂华、刘金海、张铖、郝建伟
来源:新华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