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到:

首批河北老字号!遵化上榜!

发布时间:2023-12-27 11:49     来源:遵化市人民政府
【字体: 】     打印

近日,为建立完善老字号工作机制、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,河北省商务厅等4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河北老字号名单的通知,根据《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按照《河北老字号认定管理办法》有关要求,组织开展首批河北老字号认定。我市凯歌儿实业有限公司的明远斋品牌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、两百余年的发展历程,赢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,成功上榜首批河北老字号名单,为家乡品牌建设再立新功。



11.jpg

12.jpg



明远斋品牌及企业基本情况



13.jpg


东陵皇家糕点“明远斋”是唐山糕点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。据《遵化文史资料》记载,“明远斋”糕点始于清道光年间的遵化马兰峪镇,距今近200年的历史。糕点以造型别致、绵软松酥、颇有讲究而闻名,以其“东陵大饽饽”最为著名,“明远斋”进而成为受慈禧老佛爷最为喜爱的“皇家风范”老字号。



14.jpg



马兰峪镇位于遵化市西北二十五公里的蓟 (州) 遵 (化) 兴(隆) 三地交界处,建镇历史久远,明清两代为京畿军事商贸重镇。清东陵修建以来,为适合前来谒陵的帝后王爷以及守陵的满族贵族的口味,食品店一时云集马兰峪,饮食文化极具京味特色。其中,“明远斋”糕点最具代表性。
道光年间,宝坻刘家二兄弟因家乡洪水泛滥,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,逼得妻离子散、背井离乡。为了生路,托朝廷当差的亲友保举,到皇宫御膳房做勤杂工。兄弟俩为了日后生计,偷学手艺,竟然装成哑巴,以免别人发觉。三年后熟练地掌握了御膳房内各种食品的制作工艺,于是辞差出宫,来到遵化马兰峪,在西关租了一间房子,自制自售点心。
东陵孤儿张宗泰孤苦伶仃,流落街头。刘家兄弟收留他当伙计打杂跑腿儿。张宗泰手脚勤快,聪明机灵,深得兄弟俩喜爱,便收为学徒,学做点心。生意日益红火,过了几年,有了盈余,又在横街买了一块地,盖起了三间门面,起名“明远斋”。刘氏兄弟淳朴善良,待人宽厚,张宗泰勤奋好学,后正式收为义子,共同打理店铺。店铺越来越兴隆,名扬四方。



15.jpg


“明远斋”糕点铺最兴旺的时期,正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后。慈禧太后每顿早饭品种少则几十种、多达上百种。有一次,慈禧太后到东陵查看自己的陵寝修建情况,无意中尝到“明远斋”的玉面馒首,越吃越香,越嚼越有味儿。她在东陵待了几天,李莲英每天都要派人到马兰峪横街子上的“明远斋”取玉面馒首,供她食用。慈禧太后回京后,李莲英留下话儿,让东陵派专人,每隔两天往京城运送一次玉面馒首,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。

慈禧七十大寿 (1904年) 时,内务府驻马兰峪的八陵堂郎中特将“明远斋”师傅请进京城,为慈禧太后加工祝寿用的“玉面馒首”和特色糕点。当时刘氏兄弟年老体弱,张宗泰携子张殷祥施展师传技艺,所加工的玉面馒首,博得慈禧太后的欢喜,并给予奖赏,因此赋予了“明远斋”糕点皇家糕点文化内涵。直至20世纪40年代,因不堪忍受日、伪反动统治的敲诈勒索,“明远斋”被迫关闭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张宗泰重开店面,延续“明远斋”传统美食。多年来,张氏一脉坚守传承,不断创新,力求正宗地道,擦亮品牌。如今已传承至第五代,传承人姜宇在传统基础上,把握市场需求,迎合顾客口味,研发新品,主张老字号并不止步于传统,革新才是内在源动力,特别强化对糕点文化挖掘、产品研发和推广销售,创新非遗与观光工坊模式相结合的新形态,将文创与“明远斋”传统糕点结合,推出唐山有礼系列,在包装设计上下功夫,打造城市伴手礼,随着“明远斋”糕点制作越来越精细、花样越来越繁多,备受消费者青睐,驰名于京、津、唐一带,擦亮了“明远斋”老字号金字招牌,打造了唐山地区家喻户晓的东陵皇家糕点品牌。




网站地图